紅蘿蔔營養素vs.部位
肉:含有碳水化合物、蛋白質、纖維素,以及鈣、磷、鐵、菸鹼酸和草酸等礦物質,可以修護和鞏固細胞膜。
皮:抗氧化力功能強大的β-胡蘿蔔素,主要儲存於皮下,亦具有抗老化及抗癌功效;轉化成維生素A之後,可防治夜盲症和呼吸道疾病。此外,表皮中的粗纖維可促進腸胃蠕動。
紅蘿蔔挑選重點
外皮上的橫紋,間隔分布均勻。
鬚根要少,代表品質較好、較鮮嫩。
蒂頭鮮綠不發黃,呈圓滾滾的長型,尾部是圓滑的尖端。
切開莖部,觀察橫切面的胡蘿蔔芯,面積愈小愈好。
紅蘿蔔這樣料理,抗癌力UP UP !
部位×煮法×口感×營養力
紅蘿蔔營養豐富,在東方素有「小人參」的美譽。紅蘿蔔的β-胡蘿蔔素屬於脂溶性營養素,不怕油炒,也不怕長時間加熱。
紅蘿蔔根據部位不同,營養素、質地和口感也略有差異!舉例來說:
能長出葉子的頂部3~5公分處,水分較少,質地偏硬,比較適宜切絲爆炒或燉湯;
中段的糖分含量較高,口感清甜,質地也較脆嫩,適合做成沙拉或涼拌菜;
至於外形尖細尾部,通常「紅蘿蔔味」最為明顯,也是澱粉酶含量最多的部位,既可保健腸胃,也能幫助消化,若不愛其獨特苦澀味,可透過醃漬、切絲快炒或做成餡料,增加美味指數。
整根「先煮→切→再煮」
先整根煮熟後,據英國學者研究發現,先燉熟再切塊,可使胡蘿蔔中的營養物質比「先切再煮」增加1/4 倍。
當餡料,先炒過更好!
其實紅蘿蔔是屬於耐久煮的蔬菜,可切成細絲,加入油脂一同煮熟,或將切碎的胡蘿蔔在油鍋中翻炒幾下,使β- 胡蘿蔔素充分溶解出來,再做成餡料,營養力更佳。
營養力:輪狀>塊狀>條狀
日本研究認為,「輪切法」是避免胡蘿蔔營養素大量流失的最佳方式。尤其是不規則的滾刀法,因為細胞壁被切斷的面積與長短不一致,口感與營養素釋放時間較無法統一掌控,當細胞壁太堅硬完整,營養素的吸收利用率就比較低,反而需要在烹調過程中加入更多的油脂來協助釋放營養素。
紅蘿蔔營養成分表(可食部100克)
熱量 39大卡
水分 89.3克
蛋白質 1.1克
脂肪 0.1克
碳水化合物 8.9克
鈣 27毫克
鎂 11毫克
磷 29毫克
鉀 198毫克
鈉 89毫克
維生素B1 0.04毫克
維生素B2 0.04毫克
維生素C 5.4毫克
膳食纖維 2.6克
本文摘自《料理作法轉個彎,全營養不流失》/好食材研究團隊/和平國際 文章摘自來源引用轉載自:
早安健康 https://www.edh.tw/article/19737